当前位置 :| 主页>应急研究>

促进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来源:北京市应急办 时间:2011-11-18 Tag: 点击:
      由于特有的地质构造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中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多、频度高、分布广、预测难、损失大;而且我国安全生产、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交通运输等事件仍然威胁着社会公众的安全,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亟待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类、分级,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国家、地方、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 现实需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目前对应急管理的思想认识不足。责任制尚未落实, 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还很薄弱。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教育相当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不够完善。而社会应急管理应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因此建议如下。
      1、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加快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完善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的风险分析能力,明确社会应急处置的责任及分工,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实效性,加强应急资源的普查及整合,重视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使应急管理深入社区、厂矿、学校、农村,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应急处置体系。
      2、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国家、省(区、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全国公安(消防)、防洪抗旱、公共卫生、抗震减灾、灾难救援、森林防护、核应急、环境监控、反恐防暴等机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传递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运行机制,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
      3、依法行政。须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法制建设,促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4、依靠科技力量加强社会应急管理。要依靠科技力量和智慧,提高素质和装备,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5、依靠社会力量贯彻应急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工作方针,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遵守纪律、严格把关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大力普及自救和救护常识,充分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工作。
      6、重视对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随着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受恐怖主义泛滥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公共安全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应不断深化应急管理规律的认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